网站首页   联系我们   留言本 
 
会员登录
账号:
密码:
当前分类  
站内搜索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天下谁人不识君——记中联重科收购之路 (上)

发布时间:2008-07-11   点击率:1277

一场不期而遇的南方暴风雪预示着2008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中国的股市从2007年全球最好的资本市场突变为2008年全球最为动荡的市场;人民币相比美元升值幅度不断攀升;美国次贷危机依著名的蝴蝶效应在全球不断放大;通货膨胀似乎在全球范围内预示着世界经济黄金期要暂告一个段落。
  中国诸多知名企业的国际化历程因各种原因而面对许多难关。2007年中国金融业海外扩张的失败,更是让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本身成了一个魔咒。
  5月12日发生的汶川特大地震,震撼了中国人乃至全世界人的心;这场大地震也考验着中国企业在空前国难面前的危机处理能力。
  2008,在中国有一种资源正在经受着重大的考验:那就是信心资源。
  信心这一心智资源,在未来若干年内,不仅是中国,而且肯定是世界各个经济体系最为稀缺的资源。
  就在2008年的3月,一个成长与沮丧并存的时节,中联重科开始发力,以一系列的收购行为,尤其是对意大利CIFA的收购而令人注目。
  中联重科能否在一定程度上托起民众对中国企业成长的信心、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个亮点?中联重科能否成为中国经济良好基本面的一个支点?中国企业国际化之路是否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拐点?
  中联重科一向老成持重,被业界誉为长沙工程机械三剑客中最具贵族气质者;中联重科亮剑于2008之春,由极静而极动,必然引起普遍的关注。

  一夜之间,书生挑灯看剑,智者毅然变为勇者。这一连串收购事件注定有更为深刻的内涵。
  因重大收购事件的不确定性而于4月9日停牌的中联重科刚刚复牌;这段时间人们只看见中联重科为汶川特大地震救援而奔走的匆匆身影,这让动荡多变的股市少了一个可以值得参照的坐标。
  关心中联重科的人们,企盼着她的高调复出。
  因为,这是一个有关信心问题的揭秘。

中联重科跨越式成长的背后,是一个中国行业领先企业在以国际标准精心打造现代资本运行体制与自我约束体制的努力。资本与中联重科的相互发现,就是中联重科的快速成长之路。
  16年来,中联重科完成资产由50万到100亿的跨越;这是一个几何级数的跨越。中联重科之所以能够完成这一传奇性的跨越,是因为她插上了资本的翅膀。中联重科倍增成长模式的魔力,实际上早已植根于资本这一人类伟大的制度发明之中。
  中联重科自2000年于深交所成功登陆A股市场以来,一刻也没有停留以资本为翅膀,来实现其产业版图扩张之道。
  2001年11月23日,中联重科正式收购英国保路捷公司;
  2002年12月21日,中联重科承债式兼并湖南机床厂;继而使之成为中联重科锯床、锯带的重要研发基地与生产基地。
  2003年8月30日,中联重科完成了浦沅的重组。这就使得中联重科在起重机械领域占有了全国的优势地位。
  2004年4月22日,中联重科“子母倒置”,收购了中国环卫机械行业第一品牌———“中标”实业,再一次强化了中联重科作为中国环卫机械制造业的龙头地位。
  此后两年中联重科的收购脚步看似稍歇。但业内人士决不会忘记的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凯雷徐工并购案”及其前前后后的风波。在这场有可能改变中国重工机械制造行业版图的收购战中,众多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品牌深深卷入其中,而中联重科始终是一个不可小视的角色。
  2007年,中联重科收购扩张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2007年3月,中联重科董事会审议通过一揽子收购大股东资产的议案,自筹资金4.48亿元收购大股东旗下经营性资产和投资性资产的部分股权,以及所属的土地、设备、建筑物等配套性资产,实现大股东的整体上市。
  2007年12月18日,中联重科收购大汉汽车项目,总投资2亿元,主要生产混凝土搅拌站和60吨混凝土搅拌车。项目竣工后,年可创产值20亿元,税收1亿元。
  2008年3月始,中联重科在一个月之内实现了同时完成四家公司收购的壮举:
  3月26日中联重科收购陕西新黄工机械公司100%的股权并增资1.9亿元;
  4月2日,中联重科董事会决定联合Ho鄄nyCapital(弘毅投资)等共同投资方计划以投标方式收购一家主营业务为工程机械制造的意大利公司100%的股权;据说标的额有可能达到5亿欧元;
  4月3日中联重科发布公告拟收购湖南汽车车桥厂;
  4月14日,中联重科与华泰重工的股权转让谈判已接近尾声,如不出意外,中联重科极有可能接盘华泰重工51%%的股份。
  据业内人士透露,中联重科的掌门人詹纯新几乎向国内外所有机械行业可能出售的企业,都发出了收购的请求。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联重科不可能停止其扩张的步伐。
  在这里,我们听到了资本在整个中国大陆行进及从中国大陆向世界进发的匆匆脚步声;也体验到了以资本为圆心,迅速集约产业资源的巨大能量。
  资本就是能够创造剩余价值的价值;追逐利益最大化,就是资本的本质。在大工业条件下,规模化的生产才有可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所以,资本总是创造产业集约的奇迹。
  中联重科的规模扩张,就在于她时刻依照资本的本性,自觉地利用这一工业文明的杠杆,创造出装备制造业的奇迹。
  资本市场,如同其他市场一样,机会均等。为什么中联重科能够成为这一市场的长袖善舞者?
  中联重科的技术创新机制与市场运作机制的背后,是一个中国行业领先企业在以国际标准精心打造自己符合现代资本运行体制与自我约束体制的努力:
  在保证国有资产不断增值的前提下,引入战略投资者,改变一股独大的局面;反向收购长沙建机院,实现公司的整体上市,减少关联贸易;以自己主业的盈利高速增长,建立起投资评价机构对中联重科的长期良好评价。
  所有的这些努力,就是满足资本的需求;资本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寻找着适合自己成长最佳的生态,坚定资本的信心。
  资本与中联重科的互相发现,就是中联重科快速成长之路。

  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一种冒险,但将鸡蛋放在无数个篮子里本身就是没有信心的表现。智者专注于“少”,作为却引爆大行业。
  资本市场将一切价值,包括历史的、现存的、将来的,都变成了证券。证券化过程,是价值的放大器。这是空前的机遇,也是莫大的风险。
  在这些证券的背后,写着两个字:信心。谁能为这些证券背书,谁就是资本市场的宠儿。中联重科以其良好的产业业绩为中国资本市场背书。
  中联重科良好的业绩,来自对主业始终如一的专注。用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的话说,从前身国家建机院算起半个多世纪,他们只做了一件事。
  中联重科一直以其良好的成长性,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
  中联重科的扩张速度,在2008这一多变之年,让很多人感到了晕眩。
  中联重科,这一资本的宠儿,是在挑战人们对她的信心,还是以其自身之力来重塑大众对产业的信心?

信心,像情人,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当你拥有她的时候,她不是话题;当她成为话题之时,可能她正在远离。
  人们为中联重科收购企业的速度所迷惑。
  我们只要静思一下,就会发现中联重科的所有收购围绕着一个主题来展开的: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的多元化、规模化与国际化。其中的主题词是:工程机械制造。
  专注一业,这就是中联重科之“少”。正因为专注于工程机构制造这一主业,必然追求质与量上的扩张,反而显出中联重科的“多”。
  其实多就是少,少就是多。
  当中国上市公司包括机械制造行业内的知名公司,热衷于公司间的交叉控股、交互持股之时———这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中联重科则专注于工程机械制造的主业。人们注意到,当中国股市2006、2007年度大牛市行情之下,中国上市公司都交出了出色的成绩单。但毫无疑问,这份成绩单的背后,就是大家所说的泡沫。
  这些泡沫一旦释放出来,而且已经释放出来,我们看到的是股市在短短半年内上证指数已然腰斩。
  我们总是指责投资者,说中国缺少价值投资者,多数人都是趋势投资者。但如果我们的企业致力于价值的营造,致力于自身核心竞争力的营造,致力于缩短与国际领先品牌的差距,那么中国企业的价值本身就是趋势,中国股市的趋势本身就是价值。在这样的一个资本市场上,风险应该会小得多。
  中国今天还没有产生股神巴菲特,很大的可能不是没有价值投资者,更大的可能是中国的资本市场还没有像可口可乐这样的企业。
  资本市场也好,产业市场也罢,都不是道德的讲习所、乌托邦的试验场。但一个专注于自己主业的企业,只要这个企业的产品需求能够长存,将会具有更高的投资价值,将会担当起更多的价值投资者的信心。
  中联重科十数年如一日专注于主业的做强做大,自然更多地承载着投资者的信心。
  中联重科的每次收购,都在于完善自己的产品结构与市场结构。
  浦沅、湖机、中标,使得中联重科分别在起重机、锯床与锯带、环卫机械等领域占据了市场领导或领先地位。
  新近的收购由于中联重科此前超强的同化效应,一经发起,便为资本市场所认可。
  中联重科收购长沙建机院的资产,大部分为中联重科目前租赁资产或为中联重科提供产品配件的资产,资产收购完成后,有利于强化中联重科主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打造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中联重科收购陕西新黄工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使得公司快速进入土方机械行业,扩展公司产品链。尽管这起收购的对象质素为业内人士所异议,但是资本市场很快就消化了这一收购。这就是因为投资者对中联重科快速进入土方机械市场的前景看好。
  中联重科收购湖南汽车车桥厂,在产业链组合中不言而喻。中联重科在汽车启重机领域内排名第二,而且在大吨位履带式启重机产品方面新近取得了重大突破。本次收购就是中联重科加强在这一产品领域内的核心竞争能力的快捷方式。
  中联重科拟接盘的华泰重工主要从事散状物料输送设备及系统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主要产品包括管式皮带机、堆取料机、卸船机等。

2005年2月4日,华泰重工与世界散状物料输送行业龙头企业———德国柯赫公司组建合资公司,专门生产各类堆取料机、圆管带式输送机、装卸船机等散状物料输送系统设备。华泰重工的高层一直将“做中国散状物料输送设备行业的领先者”作为公司目标。

  中联重科如果收购成功,就又取得了在散状物料输送设备行业的领先地位。
  中联重科之所以不会停止其收购的步伐,就是根据中联重科的市场裂变策略,尚没有完成其战略部署。詹纯新这样解释“核裂变”———以产品组团为基础,以品牌、技术和资产为纽带,链接国际国内同行业知名企业,裂变出多个专业子公司;通过持续的“裂变”,最后以中联重科为核心,形成一个国际化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
  这里的“链接”,就是经典的学院派术语。
  在这个平淡的术语之后,可能是一场又一场的收购与反收购之战。包括拟议中的华泰重工在内,任何国内优质的、有领先市场地位的机械制造企业,要想收购成功,就免不了与国际强势企业针锋相对的较量。
  中联重科的产业组团,何处是它的边界呢?
  考虑到中国大部分卫星地面接受站均采用卡特彼勒CAT柴油发电机作为电源保障、中国国内许多重要的大型电话网络,均采用卡特彼勒柴油发电机组作为备用电源、中国迅速崛起的地铁业依然是国外机械制造产品的天下等关键事实,我们不难看出:中联重科的产业组团,依然有着巨大的空间。
  正是中联重科的市场裂变策略所体现的市场扩张机制,为中联重科的快速扩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根据这一市场策略,中联重科以目前的扩张速度,至少有10年的容量。以詹纯新形象的说法,中联重科目前也就5、6个孩子,但中联重科最终要带50、60个孩子;这才是真正的家大业大。
  以超前的主业市场愿景构建,从而为以资本为纽带的高速扩张创设出巨大的包容力,让每个进入中联重科的收购企业均能在国际化工程机械集群中保持自己的个性并高速成长。
  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一个冒险;中联重科这个篮子里,鸡蛋多了些,所以显得很扎眼。好心人为此而捏一把汗,也在情理之中。
  但将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本身就是没有信心的表现。
  2007年中联重科实现营业收入89.74亿元,同比增长92.67%;净利润13.33亿元,同比增长176.43%。
  业内普遍认为,中联重科的经营业绩高于预期。
  增长本身就是信心。
  近日,中联重科11亿元人民币无担保企业债券顺利发行;这也是中国首次无担保企业债券的成功发行。这又是一个有关信心的问题。     
  无担保的背后,是投资者以自己的信心在为中联重科的企业债券背书。
  资本在中联重科手中,依照资本本来的能量,不断地扩张着自己的舞台;
  凡能最终受益于资本者,必是运作信心资源的强者。反过来,能够吸纳资本为我所用者,必是大众信心的铸造者。
  中联重科在业内的“合纵连横”,究竟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打造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的蓝水海军?
  这不是一个问题,而是对一种命运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