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联系我们   留言本 
 
会员登录
账号:
密码:
当前分类  
站内搜索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天下谁人不识君——记中联重科收购之路(下)

发布时间:2008-07-11   点击率:1740

    业内评论人士认为,中联重科对CIFA的收购,不仅是企业自身的海外市场拓展,更是企业的长久自存之道。当年,日本丰田为了抵御日元对美元不断升值的压力,将自己的制造中心移师美国底特律,也就是“到敌人后方去”,结果成就了今日的世界汽车霸主地位。
  在人民币对美元不断升值的今天,有识的中国企业是坐守困城,还是主动出击?这种选择比任何时候都具有了强制性。
  有人会问:中联重科会成为另一个丰田吗?这个问题谁也无法回答,连詹纯新亦不敢。因为这有关乎中国所有价值投资者的信心。而信心就在当下,不正是国人最为敏感的话题吗?
  信,就是最大的智慧。

  开放只有是双向的,才能显示其全部意义。对一种可能命运的拒绝,需要勇者心态———士不可以不弘毅。
  资本,没有历史,没有国度,没有信仰,只有利益的冲动,拼命地复制着自身。但资本之下的人和资本的驾驭者,则是有着自己的历史,自己的国度,自己的信仰。
  “至诚无息,博厚悠远”,与其是说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理念,不如说是一个儒士的座右铭,一个国学府的校训。但一个真正的仁者,真正的智者,一定会危机面前表现出大勇来;修身为此,求道为此。
  中国的工程机械制造业,在本土市场防御战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比如中国的混凝土输送泵市场从十年前国外品牌占95%、、本土品牌占5%、的窘境到目前完全倒置的格局。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的自主品牌集体努力,使得国际大品牌在行业内许多领域难有作为。
  近年来,工程机械行业部分产品的进口金额出现了负增长,如混凝土机械、筑路机及平地机、压路机、铺摊机等,这表明在这些领域国内产品已经取得了较大的优势。而中联重科也正是此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商。
  但工程机械制造业远非只是单一产品的市场;中国的工程机械制造业在高端市场也远非如混凝土输送泵市场一样辉煌。
  海外品牌也并非进行直接产品输入来占领中国市场一途。就在不久前,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最大的企业徐工,已然放在了国际资本的收购菜单上。
  2005年,卡特彼勒收购了山东山工机械有限公司40%的股份,将其纳入卡特彼勒的中国体系。但这显然只是其中国野心的一小部分,业内传闻中卡特彼勒计划并购的对象包括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宣化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湖南三一重工,以及在2006年年初就已付诸行动的厦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龙头企业。

  中联重科的超速并购,就是对另一种可能命运的断然拒绝。
  收购与反收购,很难说是一种冰冷的理性算计,更大程度上是意志的较量。其实,任何一次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如联想收购IBMPC、TCL收购阿尔卡特,都激起了国人内心的某种情结;同样,也受到企业所在国的高度关注。在这个意义上,所有有志于从事海外拓展的中国企业,都应该是受人尊重的企业。如果其中某些企业尚未取得成功的话,只是证明了中国企业应该更加努力,而不是再度关起门来。
  无论如何,开放只有是双向的,才能显现出全部的意义。唯有坚强心智者,才能担当起让中国走向世界的重任。
  中联重科的学者化的团队,贵族化的气质,求道派的风格,来自于建机院这一母体,来自于企业领导人的精英意识及对中国传统人格境界的追求。这样学院派的团队为何能够挺起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的脊梁?
  提起学院派,总让人觉得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残酷与多变。但学院派的理想主义色彩,产业报国的信念,让他们更能"不抛弃、不放弃",具有野战派们所不能比拟的定力;在一个浮躁的年代,这种基于科技理性与人文理性的定力,是能够进行各种机制超前建构的前提。   
  学院派骨子里对混乱的讨厌,对规范的追求,使得他们比野战派们更注重机制的建构,且由于对社会形象的关注,他们不会去扮演一个团队游戏规则的破坏者。
  学院派严谨自律,有时让别人感到木讷,不屑于追求一时的显赫,而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的事业上。
  学院派的素养与视野,使得他们能为自己的事业构思宏伟的蓝图,更能定义好自己事业的标杆;更能有国际化的思考方式。
  学院派不能容忍一个市场走俏而又带有瑕疵的产品。在利润与信誉之间,詹纯新们选择了后者。这在野战派看来,就是典型的市场不适应症。
  当中联重科一开始就将自己放在与德国制造的高度去尺度自己,并将销售收入的30%投入到技术创新上,这在野战派看来,也是“不合时宜”的。
  当这样一个企业来到而且要长久地处在行业乃至整个资本市场的聚集点时,中联重科必须表现出自己的勇气。
  既然已经亮剑,就不能轻易让剑徒然回鞘。
  此前中国某些企业海外拓展的失败,有着非凡的价值,就是考验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后继者信念的强度,同时也考验着投资者价值判断的准确度;中联重科注定要接受这场考验。
  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工程机械制造业的每单国内收购案,均有国际强势品牌的杯葛。华泰重工的收购战中,谈判桌的一方是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另一方无疑是中联重科。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中联重科将胜出。但对手的名字却总是让我们联想起二战时的重机枪———声名赫赫的克虏伯重机枪!
  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对中联重科的期望值与支持力度,更是考验着中联重科在与国际品牌在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资源争夺中,究竟能走多远。
  在这一点上,我们所关注收购CIFA不可忽视的细节就是:中联重科与战略投资者(HonyCapital)弘毅投资的合作。业内人士都知道弘毅投资是联想旗下的控股公司。也许这正启示着一条中国的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主动融合,共同构筑通往世界之路。
  尽管中联重科以资本为翅膀的扩张之道,尚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但到目前为止,中联重科快速大规模的国内收购,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国际资本控制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市场的布局。
  在每一个中国,也许在世界范围内的工程机械制造业企业的收购中,在国际资本谈判的桌上,有一方注定是正襟危坐的中联重科。
  中联重科将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挥洒自己的智慧,表现出一个中国企业正在走强的大气与勇气。
  “中国制造”正在西方酝酿破局之变。收购CIFA,一个新的海国图志,不过和先辈魏源不同,不为了解与解释世界,而是改变世界与中国,还中国以世界的高度。
  2012年,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国内市场将趋饱和。行业要保持在目前利润率的前提下快速成长,就必须从现在起构思新的产业市场格局。这个格局必然要将世界主要市场纳入到自己的视野范围内。
  中联重科的特色国际化道路,智勇双修,正在与国内其他工程机械制造业企业一起谋求中国制造的破局之变。收购意大利CIFA,无论成功与否,均是这条充满艰辛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
  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从产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换;中国在迅速成长的三十年中,浓缩地体验了国际资本扩张策略转换的整个过程。
  “中国制造”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为中国而制造,而是为世界而制造。出口是拉动中国经济腾飞的三驾马车之一。
  时至今日,以产品出口为主的“中国制造”也面临着巨大的难局:
  “中国制造”的巨大成功,已经让西方某些人士感到不安。技术壁垒、环保壁垒、产业安全壁垒,人权壁垒,使得中国产品的输出必须付出越来越多的非贸易成本。
  “中国制造”及其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已经全面透支了中国的土地、能源与劳动力等制造业的基地资源,产业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越来越大。
  “中国制造”,有着一个庞大的内需市场作为依托,但这一市场决不能满足“中国制造”长期高速的成长。
  “中国制造”的成功,已经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示范效应,许多国家正在成为中国强有力的对手;大量的加工订单正在向比中国更具综合成本优势的国家在转移。
  在工程机械制造业领域中,在上个世纪国外企业对中国市场的策略主要以产品输出为主。这种输出模式,有效地发挥了国际企业的规模制造优势与技术落差优势,从而获得了近乎垄断市场的利润。
  随着“中国制造”的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中国自主品牌的崛起,在一个又一个产品领域内取得了比较优势,国际企业则以其雄厚的资本优势,力图通过收购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内优质企业,使中国自主品牌集体失语的方式来控制中国市场。
  如果依业内权威人士的预测,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的国内市场将在2012年左右达到饱和。这就意味着:中国企业不拓展海外市场,就不可能保持这个行业的持续增长;国内的企业与品牌的整合必将空前激烈。
  我们必须看到的是:中国的工程机械制造业企业与国际品牌企业的差距,由于马太效应,如果不采取超常规的方式成长,这种差距将越来越大。
  以世界工程机械制造业的第一品牌美国卡特彼勒为例,2004年,卡特彼勒在全球的销售额为302.5亿美元;2005年为363.5亿美元;2006年为415亿美元;2007年达到449.58亿美元。也就是说,卡特彼勒在短短的三年内销售额增长了近150亿美元

  中国行业增长速度最快的中联重科,2007年的营业收入仅100多亿人民币数量级。在国内工程机械制造市场日趋饱和的状况下,要使整个行业能够持续高速的发展,拓展海外市场已经是一道死活题了。
  詹纯新提出的市场目标是:中联重科的销售额,一半来自国内,一半来自海外。这一目标的提出,已经包含了詹纯新对整个行业大局的预判。
  尽管中联重科去年的海外销售达10.20亿元,同比增长371.38%。这一来自中联重科年报的信息可以解读为:尽管海外市场成长很快,但海外销售额只占到整个销售额的10%左右。
  中联重科的海外销售额与其国内竞争对手还有一定的差距;而力图在3—5年内做到行业第一的中联重科,做大海外市场份额已经具有了强烈的战略意味。
  中联重科“高位嫁接”德国技术,从而取得混凝土输送泵领域的领先地位;
  中联重科从进入资本市场的那一天起,就是利用资本这一利器,跨越了多个工程机械产品领域的门槛而直接登堂入室;
  中联重科的思考方式是:从来不应该把时间花在低起点的自我复制,依靠自身的简单积累来完成规模扩张,而必须借助于资本这条永恒的金色纽带,通往自己所想往的地方。
  中联重科在海外市场拓展策略,依然秉承了自己的独特视角。
  中联重科上市之后,第一单大型收购就是于2001年正式收购英国保路捷公司。这次收购为中联重科填补了非开挖设备在国内生产的空白,同时获得了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
  作为中国工程机械跻身国际高端市场的标志,2007年11月24日,中联重科海湾零配件中心库正式在阿联酋的迪拜奠基。这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零配件中心库,通过对中东地区的强势布局,中联重科图谋立足海湾,辐射整个欧洲和非洲市场的战略版图正逐渐形成。
  中联重科收购CIFA之所以形成如此大的冲击波,就是因为CIFA是一家成立于1928年的家族企业,主要从事设计、生产并销售预拌混凝土的搅拌、运输和输送设备,包括混凝土搅拌站、运输车和混凝土泵等。
  CIFA去年的营业收入达到了4.7亿美元,其主要业务分布在意大利和欧洲,占其总收入的50%%以上。
  CIFA在混凝土机械方面居全球领先地位,并且在所处行业全球排名第三。
  如果加上中联重科自身的混凝土机械的国内领先地位,就可以直逼德国普茨迈斯特世界第一的宝座。
  这起收购事件的意义可以从国内与海外两个层面上来加以解读:
  在国内,这起收购的成功,将大大加快中联重科向行业第一冲刺的速度,一改国内的产业版图。在海外市场,中联重科有可能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首次冲刺混凝土机械的第一地位,从而为整个行业的海外拓展奠定良好的信心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从保路捷开始的海外市场试水,到海湾配件中心的建立、正面与世界500强同台竞技,再到通过CIFA深入到欧洲腹地,一个新的"中国制造"非产品输出模式从此得以建立。
  中联重科与弘毅投资合作一旦取得成功,也意味着中国资本与中国产业的娴熟合作,将大大提高"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效率。中国将在国际资本市场上,也应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当然,CIFA的收购仅仅是一个开始。
  中联重科要实现自己的愿景———在10年使自己进入到世界工程机械制造10强,还有许多路要走;要想与卡特彼勒们共享世界市场,包括中国市场,也包括美国市场,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150多年前,一个叫作魏源的湖南人,编写了一部《海国图志》。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的序中写道:“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这部《海国图志》的划时代意义,在于给闭塞已久的中国人以全新的近代世界概念。
  今天,有一群湖南人,为了谋划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的明天,也正在以自己的智慧与勇气,演绎着一部全新的《海国图志》。在这部以至诚之心编撰的海国图中,报国图强之志,依然不改昔日魏源之风。
  只不过她的目的不在于了解世界,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也改变中国,还中国以世界的高度。
  海国的轮廓越来越清晰了;“莫愁前路无知己”,风起之时,我们就从这里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