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联系我们   留言本 
 
会员登录
账号:
密码:
当前分类  
站内搜索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奥运场馆赛后创新经营 实行市场化策略(图)

发布时间:2008-09-06   点击率:1169

“鸟巢”、“水立方”……一批梦幻般的奥运场馆,在这次堪称经典的盛会之后,命运究竟如何?场馆赛后如何利用?奥运经济专家从容对答:场馆建设的初期已有相关规划,“鸟巢”、“水立方”都已有自己的业主,不愁赛后“鸟巢”、“水立方”无人问津。 8月8日的鸟巢外景

8月8日的鸟巢外景

8月8日凌晨5时许,晨光微露,三只鸭子在“鸟巢”外的水面上戏水。此刻距北京奥运会开幕还有15个小时。

创新经营——最大限度实施市场化

斥巨资建设的场馆将如何维持赛后的正常运营?要知道,单是国家体育场“鸟巢”,一年的运营费便高达5000万至7000万元。

早在建设之初,最大限度实施市场化运营就成了北京奥运场馆投融资工作的基本准则。在“鸟巢”、“水立方”、奥运村、国家会议中心、奥林匹克篮球馆、奥林匹克水上公园这6个项目中,政府只是在成本高、盈利难的“鸟巢”项目上投入了近20亿元,其余约190亿元的投资均来自中标企业的自愿投资或社会捐赠。

“鸟巢”、“水立方”等北京奥运会场馆,都有自己的业主。以“鸟巢”为例,2003年,中国中信集团联合体中标成为“鸟巢”项目法人合作方,与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共同组建国家体育场有限公司,负责国家体育场的融资、建设、管理、运营、维护和移交等各项工作,并享有政府授予的30年特许经营权。“鸟巢”是中国首例实行PPP(即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中文译为公私伙伴关系)经营模式的体育馆。这是一种政府与企业共担风险的经营模式。

而国家体育馆、国家会议中心和位于五棵松的北京奥林匹克篮球馆等项目则实践了BOT模式。BOT是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意为建设-经营-移交模式,由投资者需全部承担项目的设计、投资、建设和运营,在有限时间内获得商业利润,期满后需将场馆交付政府。

规划先行——高使用率是前提

几乎每次奥运会结束后,主办方都要为大量体育场馆的运营伤透脑筋,一些主办城市,甚至因此背负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奥运场馆赛后利用,成为世界性难题。

北京奥运场馆建设的初期,就从整体布局、赛后利用、市民需求、社区配套和市场运营等方面予以充分考虑和统一规划。

北京奥运会场馆在建设规划之中特别注意到兼顾集中与分散的原则。奥运会场馆主要集中在北京城市的北部和西部,共分为4个区域,包括1个中心区和3个分区。中心区位于奥林匹克公园内,3个分区分别是大学区、西部社区、北部风景旅游区。

4大区域中,北京奥运中心区作为场馆和设施最集中的区域,奥运会后将成为一个集展览、体育、休闲、商业等活动于一体的大型高品质区域。而大学区的场馆都坐落于各大高校校园内,赛后主要用于教学、训练、比赛等。

北京西部缺乏大型的体育设施,五棵松体育中心将很好地填补这个空白。五棵松场馆赛后将为周边社区的居民服务,有效缓解城市西部公共体育设施的紧张状况。

场馆利用——不能盲目追求利润

奥运会后,由业主来经营场馆,是一大创新,但也由此产生了一个问题:企业自然要追求利润,是否会将老百姓挡在场馆之外?这首先要搞清一个概念:奥运场馆是经营性的,还是公益性的?

用北京奥组委官员魏纪中的话来说:奥运场馆毕竟是公共设施,政府给予了大量支持,像税费的减免、财政的投入,所以即使在建设中吸纳了民间资金,但奥运场馆仍然具有公益性的特质。所以奥运场馆经营的利润应该受到限制。

魏纪中曾表示,北京奥运场馆日后的经营可以参考国家大剧院的经验。国家大剧院也是一个投资很大的项目,但是由于政府的支持,国家拿出了大量的补贴,所以它可以推行一个合理的票价体系,能让大家买得起票。所以,奥运场馆应该有相当一部分是以较低票价向百姓开放的。

因此,合理的收费与政府购买服务相结合,既能使企业经营场馆有利润,又不会群众健身“进场无门”——场馆赛后利用,最主要的还是“人”,如果没有群众的广泛参与,赛后场馆利用终是一句空话。同时,建在大学内的场馆,也面临一个如何向普通群众开放的问题。北京市体育局表示,北京将继续促进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这也是一个长期需要关注的问题。

奥运会赛后场馆利用,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虽然在北京奥运会场馆赛后利用方面做了大量与细致的工作,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将面临不少难题。直面困难、解决问题,在奥运场馆赛后有效利用方面探索出宝贵的经验来,这也将是中国在北京奥运会后对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