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风电等代表的清洁能源方兴未艾,但要在风电领域有所作为,必须技术先行,面对竞争日益激烈风电安装市场,既保证工程质量又保证施工效率,只有在安装技术上做文章。技术就是核心,技术就是成本。
抢滩风电安装市场
“主吊,主吊,现在风速是多少?”直径74米的风轮轮毂与机舱连接面角度调整完毕,吊装地面指挥通过对讲机询问主吊。
“每秒6米,吊车一切正常”;
“左揽风绳准备好没有?右揽风绳准备好没有?机舱准备好没有?安全员禁止闲杂人员入内!”指挥有条不紊的分配着。
“左揽风绳准备完毕!”
“右揽风绳准备完毕!”
机舱:“准备完毕!”
安全员:“收到!”
吊装地面指挥:“主吊,慢慢起钩……”
这是2008年8月8日慈溪风电场25#机位现场,施工人员各就各位,正一丝不苟地进行着风轮起吊吊装前的准备工作。
慈溪风电场位于慈溪市附海镇沿海一线,是浙江省首个大型风电项目,总投资超过6亿元,也是中国三峡总公司控股投资开发的第一个风电开发示范项目,处于环杭州湾金三角的中心。共安装33台单机容量1.5MW的风力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49.5MW,年上网电量达1亿千瓦时。面对安装风电机组这一崭新课题,2007年7月中水电七局组建风电机电安装项目部,选派精兵强将汇集慈溪。
项目部员工中,有50多岁的老师傅,有工作10多年的中坚工程师,也有刚出校门的大学生。
朝霞中,他们奔赴在施工前线;暮色里,隆隆的机器声依然轰鸣。一年来,面对热辣的阳光,湿闷的滩涂,施工过程中的笑容和泪水,他们没有退缩,而是一路倔强的走了过来。
一次入孔率100%
项目部的人深知,随着“后水电时代”的悄然到来,以风电等代表的清洁能源必将来日方长,但要在风电领域有所作为,做到精品工程,必须技术先行。他们俯下身子甘当“小学生”,向专家学、向实践学,深入了解风力发电机组性能,研究相关工序,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安装方案。
第二台风力发电机组吊装时,他们发现机舱法兰与塔筒第三段上部法兰有两个螺栓孔上下错位,连接螺栓无法插入,业主决定暂缓吊装,通过对机舱法兰与塔筒第三段上部法兰错位处经行攻丝,扩大螺栓孔使连接螺栓穿入。此后,30多台风机的吊装再未出现过类似情况。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风电安装市场,既保证工程质量又保证施工效率,只有在安装技术上下文章。技术就是核心,技术就是成本。在慈溪风电场风力发电机组,塔筒第一段132颗地脚螺栓预埋一直保持100%的一次性入孔率,国内其他同质企业要达到这一水平,尚具一定的难度。当问及这个数字的秘诀时,他们淡然得说到,“没什么绝招,就是靠技术的积累,多干多总结。
与风赛跑装风机
2007年,水电七局吊装慈溪风电场首台风力发电机组时,采用LIEBHERR500吨汽车吊,一天使用成本在6到7万元,吊装一台需要2天时间,吊装一台风力发电机组主吊设备成本在12万到14万。2008年,第二批风电机组安装采用LIEBHERR1350/1型履带吊车,选择其SL工况吊装作业,通过改进技术,不仅提高了效率,而且节约了成本,达到双赢。一天吊装一台风力发电机组,主吊设备成本降至3、4万左右。
国内同期一般吊装一台风力发电机组为2到3天一台,一般使用400吨主吊设备;水电七局使用350吨主吊设备,达到了一天吊装一台风力发电机组的惊人速度。
慈溪风电场在用两天时间完成首台风力发电机组吊装,当时现场指导的西班牙技术人员不禁连声称赞,“水电七局安装速度真快!”
“我们非常放心!”
吊装指挥工作需要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一点失误,则会造成整个工序的失败。
一次,吊装风力发电机组的风轮,中心轮毂升起至40米高,在空中风轮轮毂与机舱连接面调整到与地面垂直线成5°倾角。可这时,系在垂直于地面一片风叶上部3米处的一根新揽风绳突然断裂,风轮在半空中左右摆动,随时都有撞上塔筒的可能!吊装地面指挥立即指挥调整左、右揽风绳的张紧,很快就平稳了风轮摆动。随后工作人员站在一固定的吊笼中,一辆50吨的吊车吊到空中替换换下断裂的揽风绳,现场继续吊装。
吊装完毕后,项目部召开了专门安全会议分析事件的原因,认为在起吊风轮前,工作人员忽略了对新揽风绳工况的检查,新的揽风绳可能本身就存在裂纹,在空中一受到大的拉力,从而造成突然断裂。项目部随即对吊装现场所有的吊装工具不论新旧,一律进行仔细的检查,并制订吊装前相关的吊装工具的检查规则,安排专人负责,避免了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此后,他们的安装速度一台比一台快,从未出现机组安装施工质量问题,各方非常满意。
慈溪风电项目竣工在即,三峡总公司的业主毫不掩饰得介绍项目部的成绩:“从未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从未发生过一次质量问题,因为安装质量高,我们下一个项目,目前国内再建最大的江苏响水风电项目已经再次与水电七局签约合作,对他们的工作,我们非常放心!”
有一种情感,叫做“家人”
为了实现早日发电,他们付出的太多太多,放弃了节假日的休息,放弃了与家人相聚的温馨,把全部的精力和热情都投入到慈溪风电建设中去。工作上相互配合,一丝不苟,生活时他们彼此照顾,如同一家人。
“想起我刚到工地的时候,别人都喊我‘小白’”技术员李银跟记者讲述。第一次见到李银,他正在工地上进行风机基坑地脚螺栓预埋,后来偶然看到这位大学生刚来慈溪风电场的照片,白净帅气,真的很难跟眼前这个风趣幽默、塌心奉献工地的黑小子联系在一起。
“这里的辣椒吃起来是甜的,很不习惯。
”午饭时,一位工人夹着地道的魔芋辣子鸡,“四川人天生就喜欢吃辣,慈溪本地则以清淡为主,我们才刚到这,最先感觉的就是饮食的不适应。”为了给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项目部特地招来一名川菜厨师,让大家能吃到原汁原味的川菜;还配置了彩电、电热水器、饮水机等电器设备,营造家的温馨。
这是项目部每一个人能够亲身体会到的。这些远离家园的工人们,用他们最朴实的情感,对待这个风电场,对待身边每一个共同奋战着的人,他们为此倾注了太多的情感、太多的苦与乐,他们彼此依靠,相互鼓励,以此战胜重重困难,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家人”,不过是他们最朴素的表达。
沿着杭州湾海堤附海镇沿海一线放眼望去,一排60米高的白色风力发电机矗立在海天之间,它们之中“工龄”最长的已经在这里已迎风转动了八个月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