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联重科建筑起重机械分公司成立之初,并未想到会迎来近年来的爆发式增长。
2006年,中联重科围绕董事会确定的“变革创新、流程顺畅、单元突破、整体提升”的经营工作思路,全面推行“事业部制”运作模式。 作为下属分公司,建筑起重机械分公司于同年6月正式挂牌成立,主要从事塔式起重机、施工升降机系列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和销售服务。
“推行事业部制之后,我们开始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得益于一支实力超群的塔机设计与制造专业团队,企业过去三年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年平均增长率达100%,国内塔机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中联重科建筑起重机械公司总经理黄群对记者说。
据介绍,在实施事业部制之前,中联重科有13大系列产品,每个业务单元是成本中心,整体是利润中心,这样一个全系列产品架构,对内各环节的成本分配经常较难厘清,对外合作时不易顺利对接,公司高层处理这些矛盾时常常感到无奈。
建筑起重机械分公司成立后,开始探索自身的发展战略。凭借雄厚的产品开发制造能力与信誉卓著的品牌实力,中联重科建筑起重机械分公司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发展,年产值超过30亿元,可生产从63tm到5200tm的锤头式、动臂式、平臂式三大系列四十多个型号塔机产品,同时还是国内唯一一家能即时提供各种产品设计及解决方案的塔机公司。
“在探索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明确了‘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也掀开了阻碍企业成长的‘天花板’,公司走上高速发展的道路。”黄群说。
走出湖南,抢占全国塔机市场制高点
作为建筑机械设备中重要的产品,我国塔机行业已有近50年的发展史,并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成为机械行业中增幅最快的新兴行业之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塔式起重机行业随着全国范围建筑任务的增加而进入了一个新的兴盛时期,年产量连年猛增,而且有部分产品出口到国外。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拥有500余家塔机生产商,可生产超过100种型号的塔式起重机,每年实现销售100000台。
塔机生产制造受品牌、资金、运输环境的影响,这些因素决定了各个塔机生产厂家划地为圈,加之塔式起重机投资回收期长,2006年6月挂牌成立的中联重科建筑起重机械分公司,市场前景似乎并不乐观。
但是中联塔机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市场并不是他们想像的那样只有局部市场,而是全国乃至全球市场,这将是一个巨大和有潜力的市场。
此外,近年来中联重科的发展扩张也为建筑起重机械分公司的发展带来了契机。进入21世纪,中联重科以一系列的并购成为国内工程机械三大巨头之一:2001年,中联重科以196万美元收购英国保路捷公司80%股权;2002年12月,中联重科签订兼并协议,以承债式兼并“中国带锯王”湖南机床厂;2003年8月,浦沅工程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全资子公司并入中联重科;2004年4月,中联重科收购了中国环卫机械行业第一品牌——中标实业;2008年,中联重科连续并购了陕西黄河工程机械集团、意大利CIFA公司、湖南车桥厂、华泰重工公司、信诚液压公司等5家企业。
在品牌做大的同时,中联重科资金链不断扩张:2000年9月中联重科成功登陆A股市场;2010年12月23日,中联重科正式登陆香港主板挂牌交易,成为湖南首家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工程机械企业;2009年2月,中联重科融资租赁(中国)有限公司宣告成立,2010年,中联重科融资租赁(中国)有限公司管理资产达到200亿元,实现净利润则达到了3亿元。
在中联重科这个大的品牌下,很多优势是其他塔机制造企业无法跟中联塔机比拟的。这个时候中联人就在考虑,是不是可以走出湖南,在全国范围内布局合适的生产基地,这样的话,将大大缩小塔机的运输半径,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中联建筑起重机械分公司“走出去”的第一步就跨到了江苏的江阴。2008年年底,中联重科在江苏省江阴市璜土镇投资建设塔机项目,2009年5月投产。两年多来,一方面得益于江阴市政府积极服务,超前筹划提供中联发展载体,同时统筹各类社会资源配套中联发展,另一方面中联重科专注于技术、市场和生产经营,企业销售从2009年的3000万元,发展到2010年的3亿元,今年更将裂变扩张到20亿元以上,税收贡献将呈超亿元的跨越发展。
“以前我们的市场主要在长江以南,布局江苏后,我们的市场扩张到长江以北,同时还有效整合了当地大量的制造资源、制造工艺和技术。江阴项目的成功让我们明确了‘走出去’的发展战略。”黄群说。
经过多年稳步推进,目前,建筑起重机械分公司拥有中联重科常德灌溪工业园、长沙麓谷工业园、江苏江阴生产基地、广州生产基地、上海升降机生产基地、西安生产基地七大生产基地。另外沈阳基地、成都基地、新疆基地也都在规划中。其中,中联重科还拟投资6亿元在江阴市临港经济开发区建设11万平方米年产2万台的塔式起重机生产基地,年产值将超过150亿元。